
农村和城市谁更需要互联网,将两者进行比较的风险很大。城市住着大量的互联网原住民、扎实的互联网基础设施、丰富的网络应用环境以及看起来无穷无尽的互联网革新机会……不过,也可以有另一种解读:缺什么补什么,当然应该是严重缺乏互联网基因的农村。
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已经从最初的沟通、娱乐辅助功能上升为一种生产力,生产力承担的任务就是去改变、去优化固有的生活、生产桎梏。城市里的互联网已然在变革零售、制造等产业流程,农村的互联网却还在艰难探索“联网能力”的阶段。
后发先至和跨越式发展是互联网的最大作用力,这种效果视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之间差距的大小而不同。举例来说,淘宝方便了城市人群的购物消费,但这种便利未必比一个人到另一条街的超市买瓶酱油强多少。但如果电子商务放到农村,尤其是那些最偏远的大山深处,一台电视机送货上门所呈现的震撼性,就更容易被“骑车几十公里”到县城购买的艰辛所对比。
这还仅仅是互联网把东西送到村民家门口的一个层面,“互联网+农村”更大意义在于“走出来”,也就是把农村资源通过互联网转化为财富再反哺农村和农民。农村资源传统的变现方式是层层渠道、层层代理,最初的生产者往往是财富的最底层。但互联网拥有去掉至少大幅度减少中间环节的能力——大山里的苹果直接以连锁超市的价格卖给北京市区的小李,既是一种流通效率的提升,更是农村电子商务的终极美好愿景。同理,乡土文化承载的旅游资同样能够通过互联网(如微信公众号)成为旅游名片,这远非传统发掘模式的能力所及。
某种意义上讲,“互联网+农村”最根本是让农村、农民获利,这种利应该是与农村经济变革紧密相关而来的利。如此看来,农村比城市更需要互联网,并且是一种能转化为财富的互联网。
